性
静
情
逸
,
心
动
神
疲
。
守
真
志
满
,
逐
物
意
移
。
坚
持
雅
操
,
好
爵
自
縻
。
【分段注释】
性静情逸:性情安静则心志闲适安乐。
心动神疲:内心躁动就会让精神疲惫。
守真志满:保持天性就会让情志丰盈。
逐物:追逐外物。意移:意志动摇。
雅操:高尚的节操。
好爵:高官厚禄。縻:牵系,这里是招致的意思。这两句的意思是坚持高尚的节操,自会招致高官厚禄。《周易·中孚卦》:“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。”
【翻译】
保持内心清静平和,情绪就会安逸舒适;心被外物所动,精神就会疲惫困倦。
保持自然的本性,愿望就会得到满足;追逐物欲的享受,意志就会转变衰退;
坚持高雅的情操,就不会被高官与厚禄所束缚。
【解读】
在中国人的观念中,心态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,一个在心态上能够达到较高境界的人需要有这样的特质——心性恬淡、心情沉静、心智高洁。
自从中国古代社会将读书与仕途捆绑到一起后,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态几乎毫无差别,随之所选择的生活道路也大同小异——为了得到功名,很多人少时苦读,历经十数年、甚至是数十年的磨砺后步入仕途,然后便在宦海中起起伏伏,追求功名利禄,倾尽一生。
我们回顾历史,也许常常哀叹为什么大多数人会生出这样的心态,宁愿受声名利禄之累,都不愿享受宝贵的自由和清静。其实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,一个身系富贵名利的人所能看到想到的,不过就是富贵名利罢了,这些人心性因利而起,少了几分平和;心情为利左右,少了几分从容;心智被利束缚,少了几分宏远,如此一来,又怎么可能有一个好心态?
不过,古人中也有不少境界非同一般的人物,比如写就了千古名篇《桃花源记》的晋代名士陶渊明,这个人精神境界高远,视财富如粪土,视功名如浮云,能够舍弃无足轻重的身外之物,毫不犹疑地去追求自由安逸的生活。可以说,陶渊明的出现,一扫晋代意识形态的厚冗与陈旧,不但使思想境界达到了清扬渺远的高度,同时也实现了一种从容、高雅且自然的生活状态。这一点,对于每天都要痛苦挣扎于名利场上的人来说,极具启迪意义。
如今,功利的思潮一遍又一遍地重刷着社会的价值体系,很多人开始毫不避讳地追求名利和地位,热衷于为那些身外之物进行残酷的博弈和厮杀,之后就在欲求不满的怪圈中使思想境界一路降低、道德水准持续下滑,最终使生活状态陷入了杂乱无序的恶性循环中。所以我们才说,拥有高雅的情操,宁静的心态,打破功名利禄的桎梏,回归自然,才能境界高远,也才有可能岁月静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