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
父
事
君
,
曰
严
与
敬
。
孝
当
竭
力
,
忠
则
尽
命
。
【分段注释】
资:供给,此当奉养解。事:侍奉。严:严肃,威严,指父亲所持的态度。敬:指臣子对君主的态度。《
孝经·士章》:“资于事父以事母,而爱同;资于事父以事君,而敬同。”意思是说,奉养父母、服侍君主都是一样的,都要严谨而恭敬。
孝当竭力:孝顺长上应当尽心尽力。《
论语·学而》:“事父母能竭其力。”忠则尽命:效忠君主要舍生忘死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事君能致其身。”
【翻译】
奉养父母,侍奉君主,需要的是严肃和恭敬。
对父母尽孝应当竭尽全力,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。
【解读】
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,各阶级人民权利义务分明,尊卑有度,上下有序,不能有丝毫僭越。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,古人的主流意识形态便是孝亲、忠君。
孝是
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强力奉行的美德,是百善之首。汉代时,国家甚至一度“举孝廉”,将是否孝敬父母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列入察举制度当中,以此作为选拔和任免官吏的标准,孝道之重要可见一斑。正是因为中国人对孝道极为重视,所以凡有孝德的人往往都能名留青史,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孝女缇萦便是一证。
缇萦的父亲淳于意是一位名医,他早年在齐地任掌管粮食的太仓令一职,后来由于厌恶官场斗争而辞官回乡,专心行医,深得百姓爱戴。淳于意医术虽然高明,可有些疾病的确无药可医,他也回天乏术,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。后来,这些权贵竟然罗织罪名,状告淳于意诊疗有误,致人死亡,当地的官吏就判其“肉刑”,押赴至长安行刑。肉刑非同小可,不是面上刺字,就是剁手剁脚,这对淳于意全家来说,绝对是灭顶之灾。就在这时,淳于意的五女儿,也是最小的女儿——淳于缇萦挺身而出,跟随父亲到了长安,还直接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。她在信中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敬爱之情,认为父亲一旦施了肉刑,便成了终身残废,再无改过自新的机会,因此,她愿意充当奴婢,代父赎罪。汉文帝被这个孝女的勇气感动了,他免除了淳于意的罪行,并且下令废除肉刑。
奉孝之外,古人还要尽忠。忠之含义,本为不偏不倚,正直无私。而后根据封建道德礼教的要求,逐渐演变成了天下臣民都要忠于国家、忠于天子,否则便是大逆不道。自古名臣大多是忠君爱国之士,比如岳飞。岳飞秉着一颗赤诚之心,为国为君征战沙场,视死如归,他的忠诚无人能疑。可惜的是,他虽恪守君臣之礼,奉君之命,却受尽冤屈而死,既可敬,又可叹。
古人无论是奉孝,还是尽忠,往往都是要拼尽全力、不惜牺牲生命的,也正是因为如此,历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仁孝忠诚的事迹,那么多忠孝之士的身影。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,我们理应自豪,并心怀感激。
古代所推崇的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准则即为“三纲五常”,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《
春秋繁露》里,而这一思想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孔子。
儒家主张“纲常”的概念,是为了通过确立名分来建立上下有序、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制度,规范各阶级人民的行为。所谓三纲,即君为臣纲、夫为妻纲、父为子纲;五常则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在今天看来,“三纲五常”的封建礼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,扼杀了人们的自然天性。但是在古代,这套礼法却长时间契合了封建制度,稳定了社会形态,塑造了中华民族自觉自强的刚性意志、忠诚仁孝的气节品格,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。